loader
  • 全国异地医保定点单位
  • 苏州市中医重点专科
  •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
  • 二级甲等综合医院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健康宣教 > 《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(2025)》——黑色素瘤

《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(2025)》——黑色素瘤
  • 张家港广和医院
  • 发布: 2025-10-08
  • 浏览: 11
  • 点赞: 0

《中国肿瘤防治核心科普知识(2025)》——黑色素瘤

问题1:肢端黑色素瘤与创伤和慢性炎症相关,从事易受伤职业或有慢性炎症的人群,应怎样预防肢端黑色素瘤的发生?

  核心观点:防护肢端损伤,减少慢性刺激。

  观点解读:外伤是中国肢端黑色素瘤最明确的诱因之一,反复受伤或长期炎症可能刺激皮肤细胞癌变,建议从事易受伤职业者佩戴手套、护具等,避免手足反复受伤。受伤后应及时治疗,避免形成慢性炎症性伤害。

  问题2:色素痣与黑色素瘤关系密切,如何区分普通色素痣和可能恶变的色素痣,对可疑色素痣应采取哪些处理措施?

  核心观点:普通痣与可疑痣区分看ABCDE特征。

  观点解读:普通痣边界清晰、颜色均匀、形状对称且稳定。可疑痣可能有以下特征:形状不对称(A)、边缘不规整(B)、颜色混杂(C)、直径超过6毫米(D)或短期内变大、破溃、发痒(E)。若符合多个特征,需警惕恶变的可能,应及时就诊排除黑色素瘤。

  问题3:黑色素瘤的病理诊断中,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检查的多种指标意义不同,如何准确解读这些指标以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?

  核心观点:免疫组化需联合多种标志物综合判断。

  观点解读:S-100蛋白、HMB-45PrameMelan-ASOX10等指标各有侧重。例如,S-100SOX10敏感性高但特异性低,HMB-45Prame对恶性病变更特异,Melan-A帮助确认黑色素细胞来源。单独使用可能误诊,联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性。

  问题4:黏膜黑色素瘤的高危因素尚不明确,针对黏膜部位应如何制订有效的筛查策略,提高早期诊断率?

  核心观点:异常症状早查,避免延误诊断。

  观点解读:黏膜黑色素瘤多发病隐匿,且症状出现晚。如出现反复鼻出血或鼻塞、阴道出血、口腔黏膜溃疡、大便不畅及出血、异常肿块或颜色改变时,应立即就医。例如,口腔、外阴、肛周出现黑斑,需及时就诊,必要时做病理活检排查。

  问题5:转移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需要结合多种检查手段,如何合理选择和组合这些检查,避免漏诊和误诊?

  核心观点:全身病变首选PET-CT,高风险部位针对性补查。

  观点解读:出现淋巴结转移时,可能还有其他部位的转移,PET-CT能快速发现全身转移病灶。PET-CT检查对脑部不敏感,应结合MRI检查。

  问题6:当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与其他疾病相似时,如色素痣、脂溢性角化病等,如何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,防止误诊?

  核心观点:皮肤镜检查分析结构模式,识别关键特征。

  观点解读:皮肤镜可放大观察皮肤结构,黑色素瘤呈现异常网状、蓝白膜或不规则血管,色素痣结构规则,脂溢性角化病有脑回样或裂沟样表现,帮助快速初步鉴别。

  问题7:黑色素瘤术后辅助治疗方案多样,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(如分期、基因突变类型等)精准选择合适的辅助治疗方式?

  核心观点:多学科团队评估是精准治疗的核心。

  观点解读:医生会根据肿瘤分期、基因检测结果、患者身体状况等,联合皮肤科、外科、肿瘤科、病理科等专家,结合国内外指南及最新研究结果共同制订方案,确保治疗既有效又个体化。

  问题8:前哨淋巴结活检(SLNB)在黑色素瘤分期中具有重要意义,但存在一定争议,如何准确把握SLNB的适应证,提高其在分期诊断中的价值?

  核心观点:按肿瘤厚度决定是否活检,≥0.8毫米常规做,<0.8毫米看高危因素。

  观点解读:肿瘤厚度是判断是否需要活检的关键。厚度≥0.8毫米的黑色素瘤容易转移,建议常规做前哨淋巴结活检。厚度不足0.8毫米的,如果存在溃疡、癌细胞分裂活跃等高危因素,医生也会考虑活检,避免漏诊。

  问题9:消融治疗和血管介入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逐渐受到关注,这些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和疗效如何,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?

  核心观点:消融治疗适用于无法手术的小病灶(<3厘米)。

  观点解读:消融治疗是全身治疗的有益补充,主要用于无法手术的黑色素瘤患者,特别是直径小于3厘米的皮下或浅表淋巴结转移灶。它通过高温或低温破坏肿瘤细胞,能有效控制局部病灶、缓解疼痛等症状,帮助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。但较大的病灶或位置较深的肿瘤效果较差,可能需要配合放疗或化疗。

  问题10:新辅助治疗可使部分肿瘤降期,提高手术切除率,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新辅助治疗,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和手术时机?

  核心观点:新辅助治疗适合局部晚期或高危期患者。

  观点解读:新辅助治疗指的是在手术前进行的治疗,主要目的是缩小肿瘤,提高手术成功率。肿瘤较大、有淋巴结转移或手术难度高的患者,以及临床分期为期的高危患者,更适合新辅助治疗。通过药物缩小肿瘤后再手术,能降低手术风险并提高切除成功率。

  问题11:晚期黑色素瘤的治疗中,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展现出一定疗效,但也存在不良反应,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平衡疗效与不良反应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?

  核心观点:多学科团队协作,全方位管理患者。

  观点解读:肿瘤科医生应熟知免疫和靶向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,可联合皮肤科、内分泌科等专家共同制订方案。例如,免疫治疗可能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,需内分泌科调整用药;皮肤毒性由皮肤科处理,确保治疗安全性和患者生活质量。

  问题12:黑色素瘤患者在接受免疫治疗或靶向治疗后,在康复阶段如何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和辅助治疗缓解不良反应,提高生活质量?

  核心观点:适度运动改善体力和情绪,避免过度劳累。

  观点解读:散步、瑜伽等低强度运动能增强体能,缓解疲劳感,还能调节情绪。但运动量要根据个人情况调整,过度运动可能消耗体力,反而影响恢复。

 


查看更多

友情链接

line